亲情感悟社会感悟家庭教育生活感悟友情感悟
返回首页

母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先行者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1-10-18 编辑: 人生感悟
母亲是家庭教育中的先行者

现在的新一代母亲都有教育子女的愿望,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随着这种愿望的增多,新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何去教育子女,升华自己的精神感召生命成了母亲们最大的困惑。因此,对于母亲教育势在必行。

孩子的大多数问题是母亲造成的,母亲的大多数问题是父亲造成的,父亲的大多数问题是社会造成的。

母亲教育应该有以下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教育孩子,为人父母就要教育孩子,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儿童教育是一致的;第二层意思是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是教育父母,是父母的素质提高,在这一点上母亲教育和家庭教育、父亲教育是一致的;第三层意思是教育社会,是全社会必须尊重未成年人的第一监护人——母亲,是全社会必须尊重她们的劳动,没有对母亲劳动的认可和尊重,就不会有未成年人问题的真正解决。

母亲教育同家庭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家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功能的健全,而母亲教育则是全社会对女性生育价值的尊重。家庭教育重要,但母亲教育要先行。

我们同西方整整相差一个时代:西方是在母性没有受到压抑而呈现出过剩,我们则是在母性被盘剥而几乎为零;西方是全职母亲里的呼唤,中国则是连母亲都离开了孩子后的呼唤(“留守儿童”)——这样的呼唤只会更加隐盖中国家庭教育的缺失。

数千万的留守儿童是当代中国母亲教育缺失的最大表现,这已经或将要成为比环境问题更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不仅是以牺牲环境、牺牲资源、牺牲农民为代价,更是以牺牲孩子、牺牲家庭为代价,这种代价随着时间的推移正在向我们暴露出它的恶果。

卡尔维特有一句话打动我:要教育孩子,首先要教育她的母亲。母亲是孩子从出生开始所接触到的第一位女人。这个女人的喜怒哀乐,一言一行都会被海绵一样的孩子完完全全地吸收到自己的体内。

如果这位女人是温暖的,体贴的,温柔的,乐观的,积极的,向上的,有主见的,会做决定的,有爱的,自信的,易感受的,负责任的,大方的,爱自己的。那么这个孩子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这个小苗苗长大的过程中,它的枝叶甚至树根里面都会生长出这样的特性。想象一下,如果叶片里面包含这么多滋养的气息,它的周围会是怎样的一个宇宙?

如果这位女人是焦虑的,紧张的,易怒的,消极的,受害的,迷惑的,迷茫的,束缚的,犹豫的,缺乏安全感的,不自信的,唯唯诺诺的。那么这棵树所生长出来的样子你可以想象的到的,那是一棵柔弱的,弱不经风的,恐惧的,束缚的,连叶片都泛黄的。它在这个环境中会是如何成长的呢?它怎样与他人互动,它会吸引来怎样的能量呢?

因此,我们说,一个女人要首先成长好自己,同时又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土壤需要怎样的元素,二者结合起来,她的孩子必然会成长的好,成为一个独立的树,向四周伸展的树,浑身透着绿的树,充满能量的树,能够给他人遮风避雨的一棵树,能够向着阳光歌唱的树。

所以,教育一个母亲,或者说让我们自己成长是多么刻不容缓,迫不及待。因为我们迟了,孩子的树正在窜出太多的枝杈,偏离了“向上”的轨迹。

《三字经》上的古训是“子不教,父之过”,但几千年来,中国大多数家庭一直秉承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模式,教养子女的责任,其实主要还是由母亲来承担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一直都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青少年问题研究的深入,教育专家和社会工作者们不约而同地提出“母亲教育”的新主张。“目前很多母亲还是‘自然母亲’,即凭着感觉、本能来教育孩子。特别是作为独生子女的母亲,完全没有教育子女的经验。”

中国家长目前所执行的教育大都是‘显教育’,就是‘言传’,直接告诉孩子你必须怎么做,如果你不按我说的做就会犯错误,我就要惩罚你。但是这种耳提面命、口传心授的做法,孩子不一定乐意接受,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中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孩子都曾经抱怨过父母尤其是妈妈太唠叨。其实日常生活中,妈妈是最经常跟孩子在一起的,他们应该学会‘身教’,就是直接做给孩子看,这是更本质更重要的‘潜教育’。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妈妈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没有人提醒过她们,作为教育者的她们自己也要再受教育。

王开敏是国内少数“自觉妈妈”的典范,当儿子艾天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她就定了一个教子计划:要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强健体魄、健康心灵、开朗性格的阳光男孩。当其他家长在节假日里带着孩子去参加课外培训班、补习班时,王开敏却坚持“我的孩子不培优”,坚持对儿子进行个性化教育。2002年,艾天不仅如愿以偿地叩开了美国威里斯安大学的大门,而且在高手云集的竞争中,以617分的托福成绩战胜了几位托福满分的对手,获得了18万美金的全球最高的奖学金——弗里曼亚洲奖学金。

王开敏的思路给了很多妈妈启示:“倡导女性将母亲当作事业来经营。在儿子0-6岁时,我的母亲天职最为重要,我是导师,孩子的习惯、思维模式要建立;孩子6岁以后,娃娃教育要从母亲抓起我就是助教,注重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儿子上大学,我就是学生,儿子教我很多新生事物和技能,比如电脑,我和儿子经常互动学习;再以后,我就要做回到小孩,被孩子呵护了。”

 “母亲”在孩子的一生中扮演着什么角色?这个角色肯定是很重要的,肯定不能只是“自然母亲”。人的后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家庭教育又先于另外两者。有资料表明,孩子的智力,甚至道德水平,都是和母亲的水平最接近的。之所以说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首先要提高妇女的素质,是因为教育好一个女人有时就拯救了一个家庭,教育好母亲就拯救了一代人。母亲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的素质。

其实很多好孩子是被父母教坏的,我觉得中国很多母亲还是停留在做“自然母亲”这个水平,就是不学习,其实母亲应该刻苦学习,掌握教育学的理论、教育方法,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花时间和孩子沟通,这个很重要。孩子是可教的,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其实现在的孩子都非常聪明,就是要教他们心智健康,要教孩子“爱学习”,能发自内心地去学习,觉得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和生活一样是必须的。

许多双职工家庭,家长以工作忙作为没时间和孩子接触的理由,我认为这种妈妈是最糊涂的妈妈,她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机会。心灵教育和沟通就是在小学以前效果最好,包括品质上、人际关系上的教育,以后你再想这样教育是不可能的,因为孩子的心里已经装了其他东西。任何事情都没有教育好孩子重要!不要在孩子的早期,忙碌于工作,耽误了孩子教育的关键期!

只有当“要教育孩子先教育母亲”这一理念成为一种全民意识时,我们的教育才有实施的基础。这是因为在家庭教育尤其是在早期教育方面,母亲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首先,母亲的素养对孩子的成长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首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母亲既是孩子的家长,又是孩子的保育员;在家里与孩子朝夕相处,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因而,母亲对孩子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最大,孩子与母亲的感情更深。因此,母亲的教育也最具权威性。

其次,有教养的母亲往往感情细腻,对孩子的行为观察比较细致,比父亲更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且更具有耐性,母子感情更为融洽。这就使得母亲对游子更具有权威性,容易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第三,有教养、素质高的母亲大多比较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此话看起来似乎有些绝对,但却是有一定道理的。从教育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少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想品质,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直接影响其成才和一生的发展。而有早期教育目光的母亲则在少儿早期教育上会有所作为,她们十分注意孩子良好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善于刻意地对孩子的性格和人格进行塑造,从而使孩子受益终生。

难怪一位外国教育专家曾语重心长地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的手中。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这句话极为中肯,也很有见地,可谓真知灼见。此外,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母亲和父亲对子女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教育孩子要从改造母亲做起,要从战略高度认识父母教育尤其是母亲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母亲教育。第一个层面是要让母亲认识到其对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要让她学会调动起父亲的积极性,同心协力地培养出好孩子。第二个层面是要让父母,尤其是母亲认识到,没有父母素质的提高就没有孩子素质的提高,父母素质的提高是孩子素质提高的基础和前提。第三个层面是教育社会,全社会都应该为母亲的成长提供条件,让母亲成为全社会最受人尊重的人。

家庭教育的宗旨就要在育子的过程中,重视子女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智力只是其中的一项。现在整个社会在这方面处于一种紊乱状态,倾向于偏重未成年人的智力的培养。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除了智力以外,德育等的评价缺乏一个量化的指标。一般来说,只能到孩子成年以后,甚至四五十岁才能看出当初母亲的教育是否成功。

父母不可能永远跟着孩子,也无法为孩子预约未来,但每位父母希望孩子赢得未来。

什么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教育不能等待。重视教育并不等于懂得教育,懂得今天的教育并不等于明天的教育、孩子的成长是转瞬即逝的事,没有超前的眼光,永远是被动的父母,让我们开始学习吧,为了我们的孩子,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