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言人生格言名人名言英文名言哲理名言座右铭
返回首页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4)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2-03-24 编辑: 人生感悟
格言里的格言新说(4)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作者:侯志川

朋友的敌人是敌人,那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吗?有些是,但多数情况下却未必,甚至还是更为凶残暴虐的敌人。

  大宋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曾气吞山河,所向披靡,哪晓得随后在剽悍的北方游牧民族面前,却总是挨打受气。于是宋王朝不断割地赔款,不断俯首称臣,最后干脆彻底玩儿完。

当初,在一鼓作气搞定了10个小国后,北宋开始了对辽和西夏“收复失地”的战争。战争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到11世纪中叶才暂时停息。在这以前和以后,宋王朝都只能屈辱地靠每年送钱送物勉强维持住彼此间极不可靠的和平。

1115年,女真人建立金国,立即向辽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北宋政权大喜过望,以为“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遵循“远交近攻”的祖传秘方,马上派赵良嗣前往联络,随后又于1120年另派人渡海去与金国订立了更具体的“海上盟约”,约定宋、金双方南北夹击混账透顶的辽国。

  岂料金军刚刚攻占了辽的首都,俘获了辽的天祚皇帝,气都没有歇一口,随即就乘胜进攻昨天的“朋友”北宋。愚蠢而懦弱的宋徽宗这才大梦惊醒,后悔莫及,急忙把帝位传给他的儿子宋钦宗。然而,一切都迟了。仅仅一年以后,金兵就席卷了淮河以北的广袤土地,开进了开封城。可怜的徽、钦二宗做了阶下囚,数年以后便死在了遥远的异国他乡。12世纪20年代中国土地上的这一幕,留给了世人一个极惨痛的教训:敌人的敌人可能还是敌人,甚至可能是更致命的敌人。这一幕还演出了一个“惊人的重复”:公元975年,当赵匡胤势如破竹地灭掉了软弱的南唐,将南唐后主李煜押送到北方的开封城时,他绝对想像不到,一个半世纪以后,他的后辈也要重走这一完全相同的“囚徒之旅”——何其相似的朝廷,何其相似的命运,一个北宋,一个南唐。

     无情的历史惩罚的是老犯同样错误的民族,不幸的是“惊人的重复”一再重演。100年来,“金国”的铁骑对宋朝人民的反复掠夺和野蛮屠杀所激起的巨大仇恨,北宋的亡国和徽、钦二帝被掳所带来的奇耻大辱,使南宋的君臣人民都冷静不下来。眼前的敌人又一次掩盖了远方的敌人。于是,南宋与蒙古约定“夹击金国”,却由此拉开了长达40年的“灭宋之战。对狡诈的蒙哥和忽必烈等人而言,“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口号他们只是口头上叫叫,他们心里想的一直都是“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如若不然,南宋断不至于那么快就沦于比金更残暴的蒙元之手!

 

 


 

  

学海无涯乐作舟

作者:颜歌

学海无涯苦作舟。
         ——(唐)韩愈
    小时候看蔡智忠的漫画,他说:“能够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当成工作,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情了。”过了许多年,现在看来,这句话依然是一句至理名言。
    学海无涯,唯乐能渡之;而学海之乐,也无涯。
    在常去的老书店找书——四面墙壁上都是书,且直通通地堆到天花板——找了一个下午,在梯子上爬上爬下,并被蚊子咬出大包数个。头昏眼花,终于寻到自己要找的那本书。翻开来,纷飞出来的有碎纸屑、尘土和油墨的美好味道,闭着眼深吸一口气,不亦乐乎。
    借朋友的书来看,发现里面密密麻麻都是她的批注。一边看书,一边看她的批注,看得不停地笑,然后拿出笔来,在她的批注旁再批注。一边写,一边想她看见我批注时的样子,不亦乐乎。
    锦江边杨柳新绿时,要一杯茶在河边坐上一个下午,任凭邻桌的人打麻将。自己只看一本书,厚厚的三百多页,一个下午居然全部看完。看完后,邻桌一个人大叫一声:“和了!”他笑,我也笑,夜色将起,胸怀空明,不亦乐乎。
    写文章一夜,但浑然不觉,突闻窗外传来麻雀呜叫。打开窗帘,见东方已白,楼下街上已有生意人推车出来了,骑着三轮沿街卖梨。冲下楼去,买新出笼包子一个,豆浆一杯,回来一边吃早饭一边看昨夜完成的作品,居然发现偶有一二精妙之句。怀疑这文章是否自己所为,喝口豆浆,沁人心脾,不亦乐乎。
    我家小妹生来顽劣,看电视,吃零食,吵吵闹闹,一刻也不给人安静。她父亲遣送她来我家,我教她读宋词。读一句,讲一句。读到东坡那句“十年生死两茫茫”。小女孩居然双目湿润,痴痴地念。我叹!无论早晚先后,坠入这迷恋中的人。殊途同归,不亦乐乎。
    凡世间做学问的,写文章的,好读书的种种痴儿。并非清教徒,也不是苦行僧。活得也是有滋有味,过得也是活色生香。如此,在学海中沉浮。粗茶淡饭。秉烛夜读,为何?所求的,其实是一个乐。
    而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世间的人,都是神的宠儿。有人品得荣华富贵,有人品得如花美眷,而我们独品得这份难与人言说的清苦和平淡。虽为学海,我们却愿永生沉浮其中。更希望,这茫茫大海。永远未有尽头。                           

      

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

作者:贾宝泉    

“度”人之心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自有人类以来人人都在以己度人,不是一个命题所能局限。《世说心语?雅量》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后世渐渐演变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君子小人互相以心度心,这世界愈发七彩纷呈、耐人寻味了。君子与小人区分何在?唐代文豪韩愈一言道破:“小人君子,其心不同。”人心不同本质上乃道德修养不同,这便有了高尚与卑下、有德与无德,亦即人格大相径庭的两类人。不过世易时移,人世间之道德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因而对“心”的阐释亦大相径庭。
    佛教有“入佛界易,进魔界难”,不过那是另一层次、另一境界的事,与普通人所谓“君子”“小人”不可同日而语。
    处道德峰巅抑或道德谷底谁有谁的心机,这就是难“度”所在。君子小人乃相对    而言,难免互有彼此,历史老人常为难以分清而忍受尴尬。人之修德仿佛逆水行舟,稍有松懈就溃退千里,故“君子”可以是候补“小人”;“小人”也可为候补“君子”。 
    度:忖度,推测,归属于认知范畴。“小人”人格卑下,用以度“君子”,往往指称人家的高风亮节为作假,甚至蓄意混淆黑白。若小人履君子要位反指君子为“小人”,那就发生人间悲剧了,焚书坑儒之类即在于此。君子对小人如此不放心,那么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会怎样?君子因睿智而见毫发,因悲悯而循循善诱,因宽容而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一般也不把事情看大,还给予改过机会——宽容归宽容,是非归是非。
    “小人”乃“君子”的磨刀石,刀与磨刀石同在,万古不移。

  

亲密有间

    作者:潘小娴    

“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俗话说得非常的妙趣。亲密而有间,应当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了。如果不是这种状态,那么,一个坑里有着数个萝卜,亲密固然是亲密了,但它们的形态就一定是十分逼仄的。既然农民种田都讲究“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科学道理,那么,在人际关系之中,不讲合适的距离,一味追求亲密无间,显然也不会是合理的。
    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叫《妙不可言的距离》的科普文章,说太阳和地球现在的距离是最妙不可言的:如果离得比现在近了,那么,地球上的生命可能都会因为过热而死光;如果离得比现在远了,那么,地球上的生命也会因为过冷而消失。可见,大自然的客观规律里,就在讲究一个合适的距离。亲密而无间,距离消失了,紧跟着而来的,很可能不是甜美的感受,而是毁灭的恶果;亲密而有间,只要不是过分的疏阔,精彩往往无穷。
    如此联想到亲子、夫妻、婆媳、情人、友朋、职场等等许许多多的人际关系,固然都需要适度的亲密。但很多时候,矛盾的产生,却并不是因为矛盾双方的互不理睬,而是因为矛盾双方的距离靠得太近了。
    英国女作家弗琴尼亚?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子》如此说:“女人,要有自己的一间房子”。伍尔夫说的“房间”,虽然是针对女人的,但其实它延伸的意义却是——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一间房子,放置属于自己独自品尝的喜怒哀乐。而早在南宋时期,咱们中国的辛弃疾就已有话在先,“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这不就是在提醒人们热爱应该有度,亲密不能无间吗?
    亲密有间,妙就妙在距离的美感。水中望月,雾里看花,隔帘观美人,深山探珍宝。一切的一切,迷人的魅力,莫不在于神奇的距离效应。
    人生一世,无间亲密固然可喜,但“有间”亲密,却拥有了一种更为曼妙的境界! 

    

来而不往亦礼也

作者:谢大光    

人与人之间交往,只要出于真诚自然,有来有往,礼尚往来,是很正常的.一旦形成刻板的规矩,非此即彼,违逆不得,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就往往背离了礼的本意,不啻为一场灾难。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面:主客二人在餐厅门口谦让着:“您请!”“您先请!”“您—先请!”这时如果没有一方勇敢地承担起“非礼”的恶名,一直如此礼让下去,大家只有不要吃饭。这当然只是笑谈。而生活中另一种礼尚往来,可就让人笑不出来了。据报载,国庆长假期间,婚礼茂盛,有人七天之中收到喜帖十多张,送出红包近三千元。貌似公平的礼尚往来,受到伤害的是相对贫弱的群体。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自《礼记?曲礼上》。同样论礼,荀子却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转换成现代语言,就是向弱势群体倾斜。风往暖处吹,水向低处流,总之在荀子看来“来而不往亦礼也”。
    人之来往难免有施有受,拘泥于有来必有往,交往起来会很困难。施者先存了一个求回报的念头,透着虚伪;受者担着欠债须还的重负,受之不爽。感动中国的歌手丛飞,在长达11年时间里,资助178名贫困山区儿童,付出300万元,自家一贫如洗,身患癌症负担不起医药费,临终捐出角膜,给他人带来光明。去世后荣获中国消除贫困奖奉献奖的白芳礼,从74岁到九十高龄,靠蹬三轮车攒车资捐助失学儿童,相当于蹬三轮绕地球赤道18圈,先后捐资35万元。他们可曾想到过回报?冰心老人在晚年受到各方关爱,每年都要收到几百封祝福的信,她已无力回复,在文章中她说过一句心底的话:“施者比受者更为有福!”表达的也是“来而不往亦礼也”的道理。
    究其根本,生命都是行进在一条往而不来的单行道上。植物向下向土地索取营养,却向上向天空开放花朵。我们受恩于父母的养育,惠及的是下一代子女。只有向着人性的方向,进化的方向,发展我们的道德,人类才有前途。因此,来而不往不仅合乎礼,也是天道。

 

 

行而后三思

作者:方浩

三思而后行。
    ——《论语》

    中国人内敛、谨慎,凡事都讲究“三思而行”。这种思维定式把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包裹得严严实实、无懈可击。
    然而,时代在变,而且变得很快。如今已经不再是那个“男耕女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慢”中国了,讲究的是速度,是果敢,是执行力。若还是一味地在“三思而行”这套知行观上坚持一条道跑到黑的信条,结果就是
机会的丧失。
    所以,我们完全应该“别开天地,另立门户”:行而后三思,如何?
    多年以前,当田径教练马俊仁率领王军霞、曲云霞们夺得世界青年女子中长跑冠军之后,有人问他:“这是中国运动员在女子中长跑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之前想到这种结果了吗?”
    马俊仁听罢哈哈大笑:“就在比赛开始之前,我还告诫我的队员们,什么都不要想。咱能领先对手500米,就说明咱具有500米的优势;咱能领先1000米,就说明咱具有l000米的优势;如果咱只是输了最后l00米,这说明咱大部分时间都比她们跑得快,剩下那l00米,咱回去接着练!”后来的事,地球人都知道了,马家军一路领先,几乎领先了一个“时代”。   
    应当说,马家军的一系列奇迹不是一蹴而就的,前一个奇迹总是后一个奇迹的铺垫:“鹿跑”姿势,特制鳖汤等等都是“行而后三思”的结果,这些结果再去制造一系列硕果。从这个角度讲,“行而后三思”并非是一种不计后果的鲁莽,它推崇的是一种对惰性的突破、对血性的激励以及对灵性的解放。
    俗话说,机会面前人人平等,可不平等之处在于创造或发现机会的能力。“行而后三思”就是一条机会创造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果敢是铺路石,“三思”是压路机,而机会就在这种先“行”后“思”的人生旅途上得到培育、得到提炼。伟人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有果敢地“行”,我们的“思”才会有绽放的舞台,才会让我们的“行”跑得更快、跑得更稳。
    “行而后三思”,你准备好了吗?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

作者:老苏    

俗语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然而,
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真的如此吗?
    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我不禁要问:“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
    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
    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
    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
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固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规矩太过严苛就成了镶着金边的牢笼,任凭你是只大鹏鸟,任凭你有鸿鹄志,你的一生也将无所
建树。
    所谓成大事者往往是智者。智者各有志,从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丘吉尔从桀骜不驯的顽劣子
弟到英国首相;沈从文从逃学大师到文学大师;爱因斯坦对经典力学的颠覆成功;孙中山对旧制度的
叛逆胜利。
    当旧规矩衰微之时,正是新规矩诞生之日。没有伟人们的不规矩,无法想象社会将变得多么可怕。
    规矩并非不能打破,只有打破重生之后的东西才更有生命力;没有规矩,不是不要规矩,而是寻找适合新方圆的新规矩。
    没有规矩,也成方圆。因为它摒弃的是不合时宜的旧规矩,创造的是更完满新鲜的新方圆。

     

谦招损,满受益

作者:霁颜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屈己者能处众,谦虚者能处身。”然而,在英雄辈出、人才济济的时代,谦虚者还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安身立命吗?彼进,尔退,只能让你离成功的靶心越来越远。   
    熊庆来慧眼识罗庚,华罗庚唯才举景润式的“伯乐识马”的佳话已经远去,自我推荐、当仁不让的气概正在风行。机遇之下,迈克尔?塞申斯不去竞争,就不能成为美国乃至世界最年轻的市长;比尔?盖茨没有舍我其谁的气魄,就没有今天横空出世的微软;李阳不张扬,定难见“疯狂英语”风靡全国的盛景。   
    “满”是一种自我肯定,一种自我激励,是应变生活的睿智,是驰骋天下的豪情。    
    能工巧匠的蜂涌使竞技大潮澎湃汹涌,把握机会已经不再流行,创造机会才是新宠,谦让、后退当然更没有取胜的可能。    
    你有力挫群雄的技艺,驾驭的能力,为什么要将良机拱手相让?你有成其大业的野心,承受的坚韧,为什么不在临危受任时担起使命?    
    拒绝实至名归的夸奖,谦辞会变成一种受人斥责的虚伪客套;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矜持踌躇,谦虚只能将你埋没于无人问津的土壤。那些因谦让而错失的爱情,因谦卑而遭受的误解,难道还不能使你警醒?    
    温热的机遇面前,谦让不是骄傲者掩饰骄傲的手段,便是平庸者掩饰平庸的幌子。面对时代的招呼,如果你行,记得大声喊一声——
    我行!

谦招损,满受益

应良帆

    古训“满招损,谦受益”,千年来不露声色地将我们的进取之心渐渐蚕食殆尽,使人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
    然而,中国并不缺故作谦虚的君子;缺的是锐意进取,狂飚突进的勇士。 也不缺圆滑世故,明哲保身的交际家;缺的是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实干家。
    看似“激流勇退”的潇洒,哪里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豪迈?
    一句“岂敢岂敢”的风度,怎比得上临危一句“不用怕,有我在”的气魄?
    李白举杯高吟“天生我材必有用”,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李开复寄语青年,“不要谦虚”,“把你最杰出的地方写在最前面”。
    李敖放言:“我生平有两大遗憾,一是我无法找到像李敖这样精彩的人做我的朋友,二是我无法坐到台下去听李敖的精彩演说。”
    三李之言,一扫颓唐委靡之风,让大摆筵席,却偏说“酒微菜薄”的主人显得猥琐;使疯狂出书,却满口“才疏学浅”的学者显得浅薄……
    谦虚有虚伪之嫌,骄傲则展现真我风采。谦虚也许会赢得掌声,那也只是庸俗的掌声。骄傲也许会招来嫉妒,那也只是无能之辈的嫉妒。
    谦虚里常常有自卑之气,骄傲里往往盛开自信之花。
    有识之士,当丢掉谦虚的花环,放射出骄傲的光芒,迈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