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人生哲理思想思维为人处世人生随笔
返回首页

一生的忠告:给“壳”尚未坚固的你(2)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0-11-01 编辑: 人生感悟
一生的忠告:给“壳”尚未坚固的你(2)

在同时看几本书时,也许会遇到内容互相矛盾或相反的情形。那时,最好再找别的书来对照。这么做绝不是误入歧途。如此一来,反而会使记忆更加深刻,因为即使你看了和某件事有关的书,也不容易完全了解事件的内容。但是,同样有关这一主题,如果你除了看那方面的书以外,还去了解时下政治家们和学界的争论,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那么,你就可以在脑海中建立关于这一主题的立体印象。这方面的思绪也能很顺利地进入脑海。这样得来的知识,将出奇地完整,而且不容易忘记。在你走向社会以后,仍然要读很多的书。对于在阶段的读书方法,我把自己的建议归纳为下列数项:

1.在你已经踏上社会后,没有必要读太多其看书,倒不如借着和各式各样的人交谈来收集长自己的见识。

2.切勿再看无益的书。

3.集中于一个主题,阅读相关的书籍。

若能切实遵守上述几点,则一天只要读30分钟够了。


4.通过眼、耳、脚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而被批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要是凡事只注意外表,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看、不要听来得好呢!

如果这封信能顺利地抵达你的手中,你大概正在威尼斯准备前往罗马吧。正如我在给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提到的,到了罗马,你可以沿亚得里亚海,到利米尼、罗列多、安可娜等地去看看。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前往一观的。不过,并不需要在当地停留太久,只要到当地看看也就够了。那一带有许多古罗马的遗物、名闻遐迩的建筑物及绘画雕刻,都是不容错过的,希望你用心地观赏。就算只看表面也行,那样所花的时间会少一些。不过,至于非得进去仔细看清的东西就另当别论了,那就必须要多花一些时间及注意力了。

年轻人往往因轻佻浅薄、注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经心,而被批评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要是凡事只注意外表,不仔细倾听,倒不如干脆不要看、不要听来得好呢!从你寄给我的游记看来,你还是让我挺放心的,你对于每个旅游景点似乎都仔细观察,且抱持疑问。这可以说算是达到了旅行的真正目的。

如果把旅行当做一次又一次目的地的活动,只想到离下一个目的地还有多远,投宿何处等琐事,那么这个人出发时是一个傻瓜,回来时则依然还是一个傻瓜。如果在旅游地点,只看到教堂的尖塔、时钟或豪宅就欢天喜地,也等于毫无收获。要是那样,倒不如待在家里,哪儿也不去。

相比之下,也有人不管到哪里,都会仔细观察当地的情势或与当地的人交上,以深入了解当地的权力关系、优劣势、交易规模、土特产品、政治形态、法律等等。也有人和当地的知名人士深入交往,了解当地独特的礼仪或民族特性。能从旅行中获益良多的,就是这种人。所以,这种人旅游归来后j会更加聪明。关于旅游,我有一个忠告,那就是:让旅行的目的地成为“好奇心的总汇”。以你将要造访的罗马为例。它是一个借着各种形式生动地表现人类,并巧妙地将之集结为各种艺术的都市,像它那样的艺术之精致极为罕见。希望你在罗马逗留期间,不要只以参观过古罗马神殿、梵蒂冈宫殿或万神殿为满足,但愿你能做到只花一分钟去观光,就收集到了要花十天时间才能得到的信息。

举凡罗马帝国的本质、教皇权力的盛衰、宫廷的政策、主教的策略、教皇选举会议的秘闻等等,有关这个号称拥有强大力量的罗马帝国的内幕,任何一样都值得你去深入探讨。

无论什么地方,都有简介该地历史或目前情况的小册子,你不妨先翻阅一下。也许会有不足之处,但也可作为旅游时的指南针。如果看了那种小册子之后,还有想进一步了解之处,不妨问问当地的人。对了,关于不清楚的地方,最好问一些熟悉此事、并对之曾深思熟虑过的人。至于书本,无论写得多么详尽,都很难从中得到完整的资料,因为那些书都是一些对本国现况不甚了解的人,抄袭另一批同样一知半解的人所写成的书。

当然,我并不是说那些书没有阅读。它们是值得阅读的。因为读了那些书,可以解除你的某些疑惑。要是不读那些书,你会对那个地方毫无概念。原来不懂的地方一旦弄明白之后,就不妨去请教当地一些熟知内情的人了。比方说,如果你想了解有关军队的知识,不妨向士官打听,因为一般而言,无论什么人,对于自己的总有一份特殊的执着,所以应不至于讨厌谈论本身的工作吧。况且,只要被问到与自己的有关之事,也很容易打开话匣子。所以,只要你在某个集会上见到军人,不妨向他提出各种问题。诸如训练方法、宿营方式、军服的配给法,或是薪饷、检阅、宿营地等,只要是你想知道的都可以发问。


5.以开放的去面对世界

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

一旦你去除“外国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

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内部”的乐趣。

在哈特先生的信中,总是有许多夸赞你的话。而这次的信上,更有一件值得欣慰之事,那就是,你在罗马逗留期间,始终努力着打人意大利人的社交圈,却不想加人由英国妇女提倡而组成的英国人集团。这是一种有判断力的表现——表明你已理解了我为何要把你送到国外去的目的了。看到这里,我真是太高兴了!多方认识各国的人民,远比只了解一国的人民就感到满足来得好。希望你无论到哪一国,都能持续这种有所区别的行动。

尤其是在巴黎,不论是由30个或300个以上的英国人组成的集团,他们都不习惯于和法国人交谈,只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旅居巴黎的英国贵族们的生活形态,多半大同小异。首先,他们通常很晚起床。起床后就和自己人用早餐,而且仅一顿早餐,就要花掉早上大好时光达两个小时之久。吃过饭后,他们乘坐马车,陆续前往宫廷、安巴利德纪念大厦或圣母院参观,然后再到咖啡厅,接着在小酒馆揭开一场附带晚餐的酒会。用毕晚餐,他们匆匆喝过酒,便成群结队地往剧场出发。在剧场,他们穿着手工粗糙,质料却很高级的服装,占满舞台前的座位。欣赏完戏剧,再一起回到原来的小酒馆。然后人人喝得酩酊大醉,有时和同伴发生一些小争执,有时还在街上打架。胡闹的结果,往往落得被警察逮捕的。这样的生活一再重复,使得不懂法语的他们,根本无法学会法语。由于如此,即使他们回到祖国,也只有使原来的急性子更加严重,至于以前缺乏的知识却毫无长进。尽管如此,他们还不忘炫耀自己是归国学人,便任意地使用法语,或穿着法国风味的服饰。然而,两者皆因奇妙的错误而显得不伦不类。这样一来,就连难得的海外生活也变成了虚度光阴。

希望你不要重蹈覆辙,在法国的这段期间,和法国人建立良好的。老绅士或许可以做你的好榜样,但也不妨多和年轻人交往。

以我的体验,一旦你去除“外国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处的“真貌”。以你的旅行为例,如果你只能逗留一周至十天,就像候鸟暂时停留般,这么短的时问连自得其乐都谈不上,更别提要和对方亲近了。因此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结交好,是不大可能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无法与人深交也是不能责备的事。但是,假如你能呆上几个月,那情况就不一样了。这么一来,你就有时间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了。那种“局外人”的也会随之消失。这一点,也许正是旅行的真正乐趣吧!无论到何处,都能“人乡随俗”地和当地的人打成一片,融人他们的社会,并且以当地的日常打扮与他们接触,这是一件很好的事。

我认为,这正是了解当地的习惯、礼节,以及当地特色的唯一方法。这些收获是你只做30分钟的典型的正式访问所无法获得的。无论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人类所拥有的特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如何表现而已。因风土人情和环境不同,在各地都会保留它认识世界的不同形式,我们必须要一一了解清楚。例如,有一种叫做“野心”的情感,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不过,使其得到满足的手段,却会因或风俗习惯而异。又比如,想尽到应尽的礼节,也是每个人都拥有的情感。然而,到底如何把这种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也是因地而异的。对英国国王鞠躬虽是敬意的表现,然而,对法国国王鞠躬却是失礼的行为。对皇帝而言,为表示敬意而鞠躬是一个原则。不过,也有的国家在专制君主之前,必须伏身跪拜。像这种在礼仪礼节上的差异,也是因地、因时、因对象而异的。那么,这些礼仪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或许只能说那是从一件意想不到的事件所产生的情绪化的反应之后,再代代相传而来的。无论多么聪明的人或通情达理的人,都无法在看完书或听完别人的讲述后,便能准确地示范当地所特有的礼仪。只有实际到过当地,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并且了解当地社会习俗的人,才能够做到。不可否认地,礼仪是无法以理性或辨别力来说明的,它只是一种偶然形成的习惯。但是,既然它是那么严肃,我们自然应该遵从。这里所说的,并不只是对国王或君主的礼节而言。

在所有的社会里,想必都有类似习惯之类的事情。我们最好遵从它。比方说,为了祝福人们的而干杯,是很愚蠢的事,但那却几乎是任何地方都看得到的习惯。我实在想不通,喝一杯酒,究竟和人的有什么关系。那是无法以常识来理解的事。不过,常识却劝我最好遵守这个习惯。理智命令我们,对人要有礼貌,要处处为人着想。然而,针对不同的时间、场所、人之时,究竟应尽到何种礼节,则只有实际上亲眼目睹、亲身体验才能了解。这点也如前面所述。能够掌握这一点,才是正确的旅行。因此,我的第二个体验是,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内部”的乐趣。一个通情达理的人,无论到何处,都会先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并且遵从它。我认为,无论到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人境随俗”都是必要的。除了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以外,无论任何事都应“随俗”。那时候,最能发挥作用的,就是适应力。也就是在一瞬之间,决定采取足以配合当时情况的之能力。面对认真的人,就摆出一本正经的模样;对于活泼的人,就和他一样开朗大方;对于吊儿郎当的人,就和他一样玩世不恭。希望你能努力去培养这种能力。走访各个地方,认真地和当地人交往,并将自己化身为当地的人物,这时,你就不再是英国人,也不再是法国人,更不再是意大利人。你将变成欧洲人和地球人。若能虚心地撷取各地方的善良风俗,那么,你在巴黎便能化身为法国人,在罗马则成为意大利人,而在伦敦就是道道地地的英国人。不过,你似乎对意大利语感到棘手。你不妨看看法国的贵族,他们在自己都不曾察觉的情况下,就能念出隽永的散文。同样地,也许你自己也不曾发现,其实你的意大利语造诣已经很不错了。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像你这样通晓法语、拉丁语,就如同已经懂了一半的意大利语。你不觉得,你几乎没有查字典的必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