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人生哲理思想思维为人处世人生随笔
返回首页

孔子论语的感悟(2)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3-03-09 编辑: 人生感悟
孔子论语的感悟(2)

在传统的君子概念当中,君子一般为恒定不变的,可在论语当中君子恒定中也有变的要素,真正的君子有三变,就是君子当不同的情境当中给人的不同地感觉,观察君子,“望之俨然”接触后“即之也温”,沟通后“听其言也厉。”

君子对自己的要求多,注重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别人的看法,所以“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而今天有太多的人抱怨我们怀才不遇,但从来不会学习如何立身,怕别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时间花费在表现上边,而对于应知可知的知识却毫不在意,所以,我听到陈安之在培训上说“你每一份私下的努力,都会在众人面前百倍的表现出来” 可能就是“不患莫己知”吧!

修身的处世之道

其实,我们平时看来,君子好像什么都不可以做,其实,在论语上看来,君子同食人间烟火,他要身体力行人世的美好,但君子总是有度,所以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施惠给自己从来都不浪费,物欲太多就不能求道,道失则本失,失本者必有付出代价,所以君子是不会对自己浪费的,君子有欲望,但是不会贪得,与人交往泰然处之,但不会感觉到骄傲,威严但不会激烈,这些说明我们做人做事事都要保持一个度,当超过了这个度他就会受到越度的惩罚,所以,做人不越法度即为中庸,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做事就是要不偏不倚。

四、 孔子的人生观

对生命的通达

孔子用生命谱写了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超过了生命的本身,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境界,这是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更无法超越的,孔子是一个看透人生的人,身体力行于自己的学说,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行事的理想就是建立美好的人性,以礼乐为手段,以仁爱为基础,他参透人生而学知天命,是一个一生都在要求自己的人。

孔子的人生总结

孔子对人生进行了阶段的总结,他设定了人生阶段性目标,孔子说三十岁之前志于学,四十岁前要不惑,所谓的不惑“知者不惑”,这不仅体现在知识上,还有心理上,如果一个人四十岁还在困惑,那说明没有达到阶段目标,将会错失生命正常运作的行程。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当然作为80后的我无法体会天命和从心所欲的人生境界,但孔子用实践并立言于2000年前躬耕真理,这不仅让我们肃然起敬。

孔子的人生是积极的,他的生命是通达的,从来都没有教条主义,只要在原则下办事,而不逾越道德和政令的法度,不会死守一些框架,依照义作为参照而行事,所以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孔子脚踏实地的做人,提倡活在当下,做最优秀的自己,所以他说“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提倡仁爱思想,就是仁者爱人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以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在这种树国的理想下,孔子不忘记树人,所以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因为他心怀天下,因为他心系万民,他身体力行的推行自己的治世之方,遭受过拒绝,品尝过冷漠,经历过误会,体会过辛酸,在颠簸中度过了坎坷的一生,最后孔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体现了那种大无畏的博大精神,在孔子的余年,他教书育人,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学说,最终成为了万世师表。

五、 生活的态度

对富贵淡然

孔子是对富贵淡然的人,因为他的生命的精彩是崇尚仁爱,致力于自己的礼乐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追求“富而好礼” 鄙视那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意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拥用,所以,孔在追求在道,孔子在道的追求上超过了富贵贫贱,于今天的笑贫不笑娼比起来,这正是说明了道德的沦丧。

对真理的认知

孔子只所以是圣人,因为他超越了名利,跨越了生死,而潜心在“士志于道,”每时每刻的要求自己,所以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我们生活当中可能有见贤思齐的人,但见不贤的很难学会自省,所以,孔子的一生都是在“克己复礼”。

孔子践行了自己的学习,但不会被社会所认可,也有过悲观,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但事实上他为自己的理想从来没有停滞过,因为他说过“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所以,孔子是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化身,我不能以不了解的粗浅而去亵渎这位千古圣人。

孔子思想的博大精神,我们用一生可能也无法企及,但是,只要追随着圣人的脚步坚持前行,就可以把自己历练的更加完美,所以,我说过我的人生就是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灵魂,让我在死之后比现在的心灵更加完美,也许永远也无法完美,但我一样会像孔子一样践行这一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