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言人生格言名人名言英文名言哲理名言座右铭
返回首页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2)

来源: www.yIqig.com 时间:2012-03-22 编辑: 人生感悟
净空法师经典语录全集(2)

200. 佛法修学最重要的是具备真诚、慈悲、忍辱和广大的心量,要能够包容别人,这是修行的基础,所谓是「心地法门」,发愿要全心全力利益眾生,这就是经上说的「菩萨种性」。凡夫的心自私自利,所以不能出离六道轮迴。
201. 学佛修行就是学真诚,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也就是佛门讲的「发菩提心」。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牺牲自己、成就大眾,念念都是损己利人,所以在日常生活的行為举止,不需要造作,自然就会流露出温和、善良、恭慎、节俭、礼让的气质。
202. 五德、六和、三福,是世出、世间一切法的大根大本,不在这个地方下手,什麼都不能成就,而且一定要把它落实到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上,才算真实功夫。所以修行一定要用「真诚心」,如果讲的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成就非常困难。
203. 能够时常存著帮助别人的心,就是修福;时常為别人著想,等到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自然也会有很多人来帮忙。如果我们不懂得涵养这种温厚、善良的品德,粗心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错失很多积功累德的机会,而且将来别人也会有意无意的疏忽自己,这些都是因果报应。
204. 只要自己肯努力,所有的讚、谤、毁、誉,都不足以掛在心上,那些都是假的。修行人只有一心向道、求出轮迴、往生净土,才是究竟圆满的真实。
205. 学佛不是普通人,必须要有大福德。大福德的根基,就是心地纯正、温厚,纯厚的人自然就老实。我们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这些都是无福之相。
206. 现代人所有的过失,就在於喜欢「自我表现」,这是迷惑颠倒,没有智慧。
207. 真正有智慧的人,时常想到利益眾生、宣扬佛法,这是发菩提心;凡夫念念想到自己,贪图名闻利养,不肯為佛法做事,所以就不断的造业。所发的心不一样,想法、作法当然也就不一样,只有大慈悲心,才能时常想到為别人造福。
208. 我们如果冷静观察,不难察觉到自己的习气。有的人天生善良,也有人天生恶习气就很重,这都是过去世所带来的,所以佛教我们断恶修善、时常自我检讨,善的习气要增长,恶的习气要断除,这是修行的根本原则,念佛人也不例外。
209. 人命无常,修行人只有光阴最宝贵,一定要老实念佛,才不会虚度光阴。
210. 佛经常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今世得人身,是因為前生五戒守得好,五戒是人道的业因。我们现在得到人身,如果不懂得努力修行,办生死大事,只会纵情沉溺在五欲六尘、贪瞋痴烦恼裡面,这是将来生三恶道的业因,我们应该要谨慎,时常自我警惕。
211. 心裡还有分别执著不肯放下,走到那裡都会有业障,即使一个人住山也会生烦恼,身心不自在。
212. 学佛最重要的是「专精」,无论专学任何经典,第一要熟读经文,第二要求圆解,第三要认真实行。什麼是「圆解」?能够了解「万法平等一如」,专学一部经典,任何一部经典都涵盖一切经,一切经典也圆摄此一部经,所谓「一切即一,一即一切」,这样的见解才是圆融。圆解之后要圆修,也就是将经典中的义理、教训,与自己日常生活见解思想、举止言行融合成一片,这样才知道佛法是真正的平等法。
213. 為什麼不相信正法?因為见解不圆融,烦恼不能断。
214. 研讨的目的,第一是希望大家对於经典义理能够真正理解。「解」是认识路,不认识路就走,就是盲修瞎练,以盲引盲;所以要有正确的见解。更进一步还要求「圆解」,有正确的见解而不能圆融,修行还是会有障碍。
215. 今天存善心来学佛的人很多,但是有很多人的方法错误。我们想要帮助同修,首先要说明「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让他生平等心,然后告诉他修学的步骤与方法,也就是「四弘誓愿」:眾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之人,首先要发广度眾生的大愿,然后从「断烦恼」下手,也就是一门深入,专学一个法门、一部经论,培养清净心。心地清净就生智慧,再学无量法门,才能够通达无碍,广度眾生,圆成佛道。所以智慧开啟之后,再读大藏经,三年真的已经足够了,因為「一经通,一切经通」,古人九年大成,世、出世间法都能够通达,為什麼?因為他有定、有慧,所以能够通达无碍;我们因為没有定、慧,不要说一切法,连一个法门也不能通达。
216. 修行人為什麼要研究经论?因為对於经论义理不认识、不能够圆融,修行一定会有障碍。清凉大师说:「有解无行,增长邪见;有行无解,增长无明。」所以古代出家人,一天八小时听经,八小时念佛。
217. 从前出家,前五年不准听经、研究教理。而现在师父却教我们读经、念佛、研讨同时并进,这是希望帮助大家快点进步。一天二十四小时,十二小时读经念佛,二小时研究讨论,这是解行并进。初学者以读经、培养清净心為主,等到功夫成片以后,对於教理的研究、理解就要加强,认真实行,所以初学、老修的重点不一样。
218. 研究讨论的目的,第一步要求对於经典的义理透彻明瞭;第二步则要研讨修学的方法,也就是在日常生活怎样去实践;这是重点。在不同的时间、地点、顺境、逆境、家庭、社会之中,我们能够把经典的道理、原则、教训运用在日常生活、待人处世之中,这样才是真正修行,才能够得真实受用。
219. 无量寿经的理论、方法、教训,真正能够做到两成才能往生;能够做到一半,就绝对有把握;完全做到的人,一定是上品上生。
220. 学佛真正不读经而能够成就的,只有一种人│善根深厚、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心裡只有一句「阿弥陀佛」,一心一意求往生。这是為一切念佛人作真实的证明,功德在讲经说法之上。像这样的人,千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一般人学佛都要从教育著手,对於道理、事相真正透彻明白,才能够成就信愿,所以世尊不得不说法四十九年。
221. 研究经论非常重要,没有理论的基础,很容易就退失道心。修行的方法不适当,虽然有进步但是很缓慢。所以研究经典最大的好处,就是帮助我们对於修学的理论、方法、境界明瞭透彻,可以消除许多障碍,减短修行成就的时间。
222. 初学阶段,大家把精神全力投入读经,等过了三千部以后,心定下来,对於一切人、事、物的想法、看法决定跟从前不一样。
223. 我们「想」,就想阿弥陀佛的本愿,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不想这个,就叫作妄想。我们「念」,就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念阿弥陀佛,就是邪念。
224. 真正的念佛人,环境拘束不了他。一心一意老实念佛,不打妄想,三年一定会成就,就怕我们自己有怀疑、夹杂和间断。
225. 我们读经、念佛,如果不依照经典的教训修正心行,还是不能够消除业障,只是修有漏的福报。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都掛在脸上,愚痴的人看不出来,但是有智慧、有学问的人看得很清楚明白。
226. 有烦恼、有妄想的时候,就立刻读经念佛,恢复心地本来清净。
227. 我们现在学佛修行,最得受用的就是读经、念佛,恢复自性的清净,把烦恼、妄想渐渐去除。世尊告诉我们,妄想、执著是眾生不能成佛的两大病根,妄想、执著愈深重,就愈往下堕,智慧愈少,所以六道裡面,地狱眾生的妄想、执著最重。菩萨的妄想、执著最少,所以他有智慧。如果把妄想、执著统统断尽,证得圆满无上的智慧,就是成佛。可见得这两大病根,真正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為什麼不把它捨弃?
228. 人生苦短,生死事大,没有什麼事过不去的,一切都如梦幻泡影、一场空,所以吃点亏、受些冤枉,何必计较。人生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大事。
229. 佛法与儒家最忌讳的就是「杂修」,现代人不懂这个常识,很难体悟古大德求学的经验。
230. 成功的秘诀没有别的,就是「专精」而已。李老居士当年教学,对於根器好的同学,可以让他同时学习两门,如果是中等根器的人,只能学一部经。那些不愿由一门深入的同学,李老居士说:「我没有能力教你。」
231. 「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喜欢一部经,只要能专心一意的深入,必定有成就。
232. 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眾靠眾、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起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裡共修。因為大家修学的依据、方法不相同,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所以志趣不同的人,应该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寧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233. 我们希望所有道场都是第一,所有经典都是第一,成功的关键,就在於我们自己能不能够「专一精进」。
234. 学习书法可以训练耐心、修定,没有耐心,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每学习一字,临摹一百次。先学字的间架,再揣摩它的骨肉、精神。平时要读帖,不间断、不夹杂。先要一门深入、专学一家,有成就以后才能够融会贯通。
235. 有人问:「只依照一部﹃无量寿经﹄修学,这样坚固的执著能够成就吗?」末法时期,只要执著一种经论,一心专修就能成就。譬如这个讲堂有很多门可以进出,只要执著走一个门,进入讲堂以后岂不是门门平等?
236. 「依教修行」是功德、是功夫,古德说:「能知不能行,国之师也;能知又能行,国之宝也」,所以对於通达经论而不能真正依教修行的人,我们也应该讚叹,因為他能够指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虽然他自己做不到,但是他的学生努力发奋,依教修行,也有都能做到的,这就是古人所说:「青出於蓝而胜於蓝」。
237. 修行人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对於人事复杂之地,应当远离。
238. 学佛要「福慧双修」,不怕没有福报,只要真正修行,福慧就在其中。
239. 在臺上讲经要想得心应手,至少也得十几年的修行功夫,没有认真的修行、证得境界,只能把佛学名相解释清楚,义境绝对讲不出来。所以求学要有耐心,不能求快,「欲速则不达」。
240.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随变」、「不变不随缘」。这四句怎麼讲?怎样学?会麼!一是菩萨,二是如来,三是凡夫,四是二乘。
241. 真正修行想有把握往生,还是一个人独自专修比较稳妥。看看「净土圣贤录」、「往生传」,以及近代我们亲见亲闻,许多自在往生、预知时至的人,都是一个人专修。一个人修,警觉性很高,下定决心超出生死轮迴、往生见佛;两个人在一起就有意见,杂心閒话,很难得到功夫成片。
242. 真正的修道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常常觉得时间不够用,把握光阴努力精进。
243. 古德教我们「内养五德,外修六和」,从这裡学起,再推展到三学、六度、普贤十愿;没有五德,什麼都不能成就。
244. 修行不需计较一切事务,只要不障碍弘法工作,凡事都随缘。
245. 不论世、出世间法,都要靠自己自动自发去学习,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靠别人督促而成就的。首先要培养自己真正好学,对於道学真正有兴趣、生欢喜心,才会学好。愈是高深的学问,愈要有高尚的德学涵养,才会觉得法喜充满,而不堕流俗。
246. 向人请教的文稿,中间要空两行,方便善知识改正。如果一行都不空,善知识没有地方改写,同时也显示自己的傲慢,没有恭敬心。
247. 护法的人心量要大,要能够包容。看到别人比自己好,生嫉妒心就是大错。心要专、要清净,比我好的人,我尊敬他、供养他。
248. 真正善知识一定是非常谦虚,认為自己处处不如人,而能够尽心尽力成人之美,爱护、培养下一代。
249. 「恒顺眾生、随喜功德」要依理智,绝对不能依感情。
250. 净空老法师自称没有德行、没有学问、没有能力。他最大的长处,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一生不敢与人争、不敢有所求,唯有老实念佛而已。
251. 处乱世能够平平安安的过一生,就是大福报。千万不要惹事生非,自乱方寸。
252. 一般人修行不得力、警觉心提不起来,原因在於不读经书。所以师父常劝初学的人,要把「了凡四训」先读三百遍,使令印象深刻,时时提高警觉,修行才能得力。
253. 不要与人结冤仇,不管他人报不报复。只要自己还有贪、瞋、痴的业力,就绝对障碍修道。
254. 欺善怕恶,是绝对的错误,因果报应非常快速。修行人要时常提高警觉,自我反省、改正错误。
255. 不懂得因果,就不懂得修行;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不能懺悔业障。所以要多读书,发现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是愚痴,不能够改正过失就是造业。
256. 我们起心动念不是对别人负责,而是对自己负责任。如果还不发心修善积福、念佛求生净土,过了今生,恐怕又要轮迴六道、长劫受苦。唯有大智慧之人,认清事实,才晓得只有求生极乐世界是我们唯一的生路。
257. 处在乱世,能够求得一生平安就是大福报。受人糟蹋侮辱是正常的,愈避锋头愈好。
258. 「命裡有时终须有,命裡无时莫强求。」真正体会这两句话,自然就会心安理得、清净自在。
259. 「无量寿经」上讲的三种真实:「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惠以眾生真实之利」,都是真实心的流露,真实心就是菩提心,也就是觉悟的心,自己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要永离轮迴、求生净土。
260. 修行要「洗心易行」,改正自己从前错误的行為;修学的方法是「净念相继」,认真念佛修净业,善、恶两边都不执著。
261. 学佛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要从心地下真功夫,也就是无量寿经所说的「洗心易行」:洗除心垢、改变行為。修行的利益有三种:住真实慧、明心见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积功累德︵惠以眾生真实之利︶。我们修行的目标是「清净、平等、觉」,如果不修这三种心,不但不能往生,世间灾难也不能免。因為我们内有烦恼、外有恶缘;内外交感,一定会有苦报。
262. 求佛菩萨没有感应,是自己有业障。改过自新就是消除业障。
263. 修行有效果,现前就能够得到身体健康、精神充沛、体力好,烦恼少、智慧长、法喜充满。
264. 一切的病痛都是因為自己心裡有「毒」,也就是「贪、瞋、痴」,所以要洗心易行,把心中的毒秽消除,身体自然健康。
265. 我们这个时代,真正是「饮苦食毒」,空气、饮水、食物,处处都存有毒害。解毒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清净心、平等心、大慈悲心」。经典上说,阿罗汉能够降伏毒龙;毒龙所散发的毒气,谁也受不了,只有阿罗汉、菩萨们的大慈悲心,才能够降伏牠。
266. 「幸福」要以理性去追求,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如理如法的求必定得感应。修行人念念為弘扬正法,想求道场也可以求得到。
267. 印光大师说,学佛之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诚敬心」是学佛成就的秘诀。末法时代修学很难成就,就是因為不懂得尊师重道,如果对於老师不能够百分之百的恭敬、服从,即使是佛菩萨来说法,自己还是不能够得到真实利益。我们学佛希望自利利他,就要以身做则、尊师重道,做眾人的表率、模范。
268. 学佛生不起恭敬心,是因為有妄想、分别、执著、烦恼,这也是我们生生世世不能通过的大关卡,如果在这一生我们希望真正成就,一定要把它彻底放下。
269. 世、出世法都是从「恭敬」中求,所以善知识没有一定的标準。我们心目中最仰慕的人,就是我们的善知识,我们要跟著他学道,才会有成就。一心一意跟老师学道,不要知道老师的缺点,才能生起恭敬心,获得真实法益。这就是成功的秘诀。
270. 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条件。别人对自己有滴水的恩德,都应该铭记在心,更何况是父母、师长的大恩大德,我们更要念念不忘;这是培养自己忠厚的品德。别人对我不好,不必放在心上;别人有好处,则要念念不忘;能够学到这一点,我们的心地才会真正清净,德行才能成就。
271. 善知识总是「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古代父母希望子女好,老师希望学生好,他们遗憾自己没有能力、没有环境学习,所以尽心尽力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超过自己,把自己缺失,希求改进,优点发扬光大。朋友与朋友之间,存心也是善良仁厚,希望别人比自己好。实在讲,这个意识就是中国文化五千年不断的根本。
272. 「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想到别人缺失,就是自己的烦恼。每个人都有善、恶,有丑陋、也有光明的一面,阿罗汉尚且有习气,更何况是凡夫?即使他有九面是丑陋的,我们也要捨弃,只看他光明的一面,这样才生得起恭敬心。普贤菩萨教我们「礼敬诸佛」,没有恭敬心的人,道业绝对不能成就。
273. 凡夫总是喜欢看别人的丑事,而且愈丑愈好,这是大毛病。法师一生保持清净的秘诀,就是不看别人缺点,时常讚念别人的功德胜事。
274. 人一生当中,真的要自求多福。要时常想到自己的一笑一动、一言一行,极乐世界菩萨们统统看得清清楚楚,我们要想瞒,也只能瞒住世间的愚痴人,这种想法就叫做「自欺欺人」。
275. 做恶事要赶快发露懺悔,早日受报;做好事不要让别人知道,就是积阴德。
276. 什麼事情都要先检讨自己,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这是教我们存心仁厚。想要别人对我笑,自己得先对别人笑;处世要大公无私;这些都是学做人。
277.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必要,有了是负担。一切境缘之中,只管修自己的清净心,依教奉行,一生的际遇就让佛菩萨安排,让它自然成就。有缘分做好事,要有智慧辨别这个缘是邪还是正?正就做,不正就不做。即使有人好心成就,也要观察将来的影响,不要轻易被境界所转。
278. 真正修行,就是要把这一颗心,磨得又光又圆,心胸才会宽阔自在。否则遇到逆境、冤家折磨的时候,双方都有过失、都要造罪业,来生来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279. 生烦恼是自己内心有病、心裡有衝突,与外境不相干。其实尽虚空、 法界森罗万象都是自性变现出来的。
280. 世、出世间的学问、德行,都是自清净心显露。儒家讲「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佛法讲「明心见性」、「净念相继」。这是人生真实的受用、真正的幸福。
281. 「无量寿经」讲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位,可见得言语的重要。古人说「祸从口出」,言语不谨慎,小则影响个人荣辱,大则导致国破家亡;这些我们在歷史上也看到很多。有的时候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往往与人结冤仇,自己还不知道。所以修行「口业」最难守,世尊教我们要「善护口业,不讥他过」,自己一定要谨慎。
282. 诸佛菩萨眼看眾生造业受苦,也不说一句,為什麼?机缘还没有到,即使说了他也不觉悟、不会接受,反而会造业造得更重。所以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一直要等到眾生回头、肯接受时,才会帮助他。
283. 不要诽谤人,也不轻易讚叹人,看到别人的过失要涵容。古人说:「君子绝交,不言人过」,喜欢说别人过失,的确是我们自己最大的毛病。
284. 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是教育,也就是品德的涵养;「政事」、「文学」是待人处世受用的原则。
285. 有大智慧的人,态度一定恭敬、谦虚。有深度的人,听别人讲话不会立即反驳,先要经过深思熟虑,恐怕自己思虑不週,犯下过失。
286. 自从庐山远公大师创办东林念佛堂以来,「莲社」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我们所提倡的「净宗学会」,正是是古代莲社的现代化,所以它并不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而是一个独立的社团,每个学会都可以自立章程、推选干部,带领一个地区的念佛人,大家一起来共修。
287. 中国儒家以礼乐教学,佛门则重视戒律与梵唄,戒律调身,梵唄调心,在不如意的时候,我们高歌一曲,的确能够紓解心中的忧虑。世间音乐会激发人的情绪,但是佛门音乐,却可以帮助我们的心平静安定,所以称為「梵音」。经典上说,世尊在世的时候,以音声作佛事,由此可知梵唄的重要性。唱梵唄最重要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恭敬心、慈悲心,音声有佛菩萨加持,自然得感应。善导大师说「一切真实心中作」,唱念也不例外。
288. 作事一定要谨慎,真正爱护一个人,就不能让他有造罪业的机会。让眾生有机会造罪业,这是我们的过失。
289. 人道要有伦理才算是善道,如果丧失伦理,人道也就变成恶道。老虎三天吃一餐,而且是饿的时候才会吃小动物,如果不饿,即使有动物从牠面前走过,牠也不理会;所造的杀业不太多。反观人类所造的恶业,比起毒蛇猛兽不知道要多多少倍。所以畜生死了以后尚有上升,人死后反而往下堕落。
290. 得到神通有三种方式: 清净心, 药物︵效果不大︶, 妖魔鬼怪附身︵他一走,神通能力也就跟著丧失︶。所以只有修清净心,自性能力恢复,才是真正的神通。清净心是定,我们依照戒、定、慧修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等到智慧开啟,自性神通自然恢复,不求也能得到。
291. 古人非常重视老师与朋友,这是一个人成就的重要关键。朋友,是志同道合之人,比同学的关系还要亲,同学还不一定志同道合,但是真正的朋友,一定是同学。我们自己发心修学,无论到什麼地方,都要找几个人一起研究讨论,这是古人所谓的「切磋琢磨」,道业、学业才会进步。
292. 极乐世界的大眾,每个人相貌都相同,这就是世间人所说的「相随心转」。我们仔细观察两个人,如果他们的相貌、言行、举止都相同,习气个性也会一样。所以一个修行人,是不是真正修行、真正有道,都可以从相貌上看出来。
293. 世出世间法,都在一个「缘」字,缘分不具足,什麼事都不能成就。缘分来的时候,要知道珍惜;知道珍惜就是大智慧、大福德。没有福德智慧的人,纵然遇到胜缘,也会当面错过。
294. 世尊当年教学,早期的弟子都是菩萨、罗汉,虽然没有制度、没有组织,可是培育人才、教化眾生都能成就。这些我们读歷史都能够看到。现代人有制度、有组织,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质上毫无成就。这就是觉悟的人没事,迷惑的人多事。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样用功。能够天天进步的是贤人;我们能够做到一个月比一个月进步,也已经很可观。怎麼知道自己是不是进步呢?心地清净,没有什麼事,牵掛、忧虑比从前少,这就是进步。所以修行,要能够真正的看破、放下。
295. 学佛好好修行,作眾人的榜样,就古人所说的「人天眼目」,这是修大福报、无量功德。
296. 孔老夫子教学的总纲领、总原则是「中和」,所以我们看「论语」裡面,字字句句都充满著「中和」的力量。真正做到「中和」,个人一生就可以过得很幸福,团体来讲,尤其是领导人,能够掌握中和之道,团体一定会兴旺。
297. 读书要掌握总纲领、总原则,才能够得受用。
298. 我们静静观察,儒、佛的教学都是活泼而生动,绝对不教人读死书;读死书的人一定不会开悟;不仅是佛法,儒家也讲求「开悟」。什麼是「开悟」?能够举一反三就是开悟,学习一个原则,会联想到许多事,懂得灵活运用、事事通达,这样读书才会有受用。
299. 「事一心不乱」是解悟,「理一心不乱」是证悟。念佛的好处,是一句佛号念到底,由「功夫成片」自然入「事一心不乱」,由「事一心」自然契入「理一心」的境界,正如同大势至菩萨说的「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自得心开,就是理一心不乱。
300. 佛经上常说「五浊恶世」,现在这个时代,不但物质环境有严重的污染,人事环境也非常恶劣。不但贫穷人过得很苦,富贵人也不快乐;还有很多有权势的人,每天都觉得苦恼不堪。人与人之间,往往是冤家聚头,讨债还债,苦不可言,有利益的时候大家亲如兄弟,没有利益的时候,再好的朋友也视同陌路,连父子兄弟,也会因為争名夺利而反目成仇、骨肉互相残杀。这些情形在现代社会,我们看到很多。再看物质环境,不但空气、水源早已经严重污染,就连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的用品,有很多也会產生副作用。我们自己不但烦恼很多,而且对於是、非、善、恶一无所知,只会盲从附和。这些情形,佛陀早在三千年前就看得非常清楚,所以称為「五浊恶世」,真是「内有障碍,外有恶缘」,彻底觉悟的人,一定会勤奋努力的修行。
301. 古德常说:「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為。」出家的可贵,在於能够彻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发心牺牲奉献,自行化他,所以连宰相、将帅都比不上。但是如果做不到彻底的牺牲与奉献,古德也常说:「地狱门前僧道多」,「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都是真实的告诫我们,出家一定要认真修行,真正成就,否则将来一定会受果报。
302. 从前出家人接受供养,都要讲经说法来供养施主。法供养要有清净、慈悲心,自性功德流露,才是真供养,所以我们要认真修行,真正有成就,才是施主的「福田」。
303. 对於佛的威仪、轨范我们要认真学习,并且把它发扬光大,才不愧為佛弟子。
304. 世间人笑话学佛迷信,不知道自己才是真正迷信。许多人强调,要讲究营养、有进步的医学,才能保持健康长寿。但是我们看到,许多在苦难中生活的人,他们每天粗茶淡饭,根本谈不上营养,也不用吃补品,仍然活得健康快乐,也很长寿。由此可知,这些不是圆满的长寿之道。最究竟彻底的答案,佛法告诉我们,是修善积福。因為健康长寿是福报,福报必须靠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有修持的功夫才能够得到。现在全世界灾难很多,有福报的人,再大的灾难也能度过。所以要学习清净、善良,节俭、惜福,在大灾难中自求多福。
305. 佛门裡面长幼的顺序,以德行為第一,其次才讲戒腊和年龄。最简单的德行,就是存好心、作好事、说好话。
306. 世界的劫难,必须靠多数人知道懺悔、改过自新,才能够化解。但是这件事情很不容易,因為这是眾生业力深重,感得大自然的报应。
307. 唱念不容易,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平剧裡面的唱腔、白文,与佛门的唱念很接近,我们可以学习、做参考。唱念的本质是真诚心的流露,技巧是表达的方式,心不真诚,唱腔再好也不能感动人。有真诚心,就算没有技巧,还是能够令人感动。佛当年以音声作佛事,整部大藏经,都可以谱成曲歌唱,由此可知唱念的重要。 
308. 真正的好老师,一定很愿意教学生,把好的东西流传给后世;只可惜找不到学生。毕竟真正肯学的人是少之又少,多半都是放逸、懒散,没有尊师重道和敬业的精神。
309. 我们生在这个浊恶时代,是共业所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加上外面环境的恶缘,没有不造业的。但是也有真正的好人不受环境污染,不需要别人劝勉就能够洁身自爱,这种人都是乘愿再来的大菩萨。
310. 八地菩萨的境界,我们业障凡夫的确没分,但是念佛人只要信心清净、净念相继,就可以达得到。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比不上一个老实念佛人,因為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一生就可以圆满成佛。佛经上说,这种人是过去生中曾经供养无数的诸佛如来,今生因缘成熟,承蒙十方诸佛威神加持,才能够遇到净土法门,一生圆满成就,他的确是尽虚空、 法界最有福报的人。
311. 现在全世界到处都有灾难,没有一个地方是真正安稳处,只有念佛求生净土最吉祥,无论到那裡,都有诸佛护念,不会遭遇一切的灾难,非常安全。
312. 佛经上告诉我们,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眾生,只要信愿持名,「皆得不退转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信愿持名者,是尽虚空、 法界第一等的大福德、大智慧的人。
313. 阿弥陀佛的光明相好,可以使我们离苦得乐、身心舒畅、智慧开啟、清净光明,绝对不是世间的日月可以比得上的,所以称為「超日月光佛」。
314. 经上说:「佛佛道同」,十方诸佛本性的光明完全相同,但是在因地所发的愿不同,所以跟眾生结的缘也就不一样。阿弥陀佛在因地发愿要救度法界一切眾生,法缘特别殊胜,所以世尊和诸佛都讚叹他是「佛中之王」。
315. 净土法门是佛专门為我们这些沉沦三恶道的眾生而说,附带為大乘菩萨、小乘罗汉而讲。我们冷静想想,自己除了五逆重罪以外,其餘的恶业都已经造尽,即使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也绝对不能脱离六道轮迴,所以世尊大慈大悲,特别為我们五浊恶世的凡夫,宣讲这个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
316. 十方诸佛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眾生赶快成佛。在无量法门裡面,只有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是最快速的成佛方法,简单、容易、稳当,成就无比殊胜,所以十方诸佛都共同讚扬。
317. 「定」是念佛三昧的基础,念佛三昧包括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以及功夫成片。我们要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捨掉,统统放下,专心想念西方世界依正庄严,只要功夫成片,一定可以往生,这个境界人人都能够达到。
318. 修学其他法门,碰到冤亲债主来扰乱是在所难免,但是我们只要发心念佛,佛光就会注照、加持我们,一切妖魔鬼怪不敢接近,在修行道上非常安稳。念佛人心心念念都在「道」上,「道」就是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三业清净,就绝对不会有魔事,著魔都是因為我们心不在道上。
319. 眾生无始劫来生死轮迴,苦不堪言,无法脱离。虽然过去生中我们也曾经学佛、修学净土法门,但总是放不下,功夫不得力,所以到现在还在六道受苦。今生善根成熟,又遇到净土法门,千万不要再马虎,当面错过。
320. 我们歷劫的冤亲债主,常常想来找麻烦,念佛人有阿弥陀佛保佑,观音、势至拥护,魔怨没有办法障碍我们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佛光普照,就是修行的增上缘。
321. 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都殊胜,但是念佛人有阿弥陀佛的本愿功德摄受,所以超越其他法门。我们想念阿弥陀佛的时候,阿弥陀佛也正在想念我们。凡夫智慧浅,妄想多,对於事实真相不明白,所以总是放不下,盲目的向心外求法,事实上,一句「阿弥陀佛」,已经具足圆满的福德和智慧。
322. 我们一生到极乐世界,无始劫来没办法解决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多少菩萨、罗汉长时间的勤苦修行,没有办法圆满成就。我们业障凡夫在这一生,仰仗弥陀大悲愿力,就能够立刻超越他们所有的修行,所以千经万论处处指归,都教我们专精念佛,求生净土。
323. 弥陀经说念佛一日到七日就可以往生,但是我们念这麼多年,连个消息也没有,问题不在佛菩萨,在於我们自己没有做到「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对於世间许多牵肠掛肚的事放不下,所以没有感应。
324. 见到阿弥陀佛,就是见到十方诸佛,当我们见到阿弥陀佛的时候,佛的光明、愿力、神通就会加持我们,让我们也有像大菩萨的能力,见到一切诸佛。这样的大神通力,佛在大乘经上说,必须是七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够证得,但是念佛人,即使是下下品往生,承蒙佛力加持,也可以有这样圆满的神通威德。所以说净宗是难信之法,让我们能够快速超越诸佛菩萨歷劫的修行。
325. 佛的心量广大、慈悲,我们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就是大慈悲心的圆满流露,真正求生极乐世界,就能够与佛的心愿相通,感应非常快速。
326. 倓虚老和尚说,他一生遇到学禪的,有人得定,却没有人开悟;但是亲眼见到念佛往生的人,却有几十个,可见得参禪非常不容易。六祖大师说,参禪必须是上上的根器才有资格,即使是上中根器的人都不能够开悟,因為禪宗的标準必须要明心见性,才算成就,只有定功没有办法出三界。但是,如果我们以参禪的定功来念佛,很容易就可以得到上品往生。由此可知,净土法门的确是「难信、易行」的不可思议法门。
327. 密宗持的是「心戒」,所有宗派裡面,以密宗的戒律最严格,杀、盗、淫、妄样样好像是在作,但是心地清净无染,所以成就最殊胜,这是佛法中的「博士班」,必须经过这一段修学才能够成佛。事相上不做,心裡不一定清净;事相上样样都做,但是心地没有染污,事事无碍,这是真正的清净。
328. 阿弥陀佛有广大的德能和受用,我们每个人的自性,也跟阿弥陀佛一样有广大的德能受用,只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圆满流露,而我们却被障碍盖覆住,不能透露,这是眾生的苦处,所以佛法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教我们去除所有的障碍,也让自性圆满的流露。
329. 佛是老师,菩萨是学生,所以每尊佛旁边,都有很多菩萨围绕著,而且其中有许多是古佛示现来帮助佛陀教化眾生。「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教化眾生,都是彼此密切合作、圆满无碍,令大眾生起敬仰之心,愿意亲近佛、跟佛学习。
330. 阿弥陀佛的本愿,与十方诸佛的大愿,都是希望眾生快快念佛往生,亲近弥陀。因為下从地狱眾生,上至等觉菩萨,都只有念佛,才能成佛。
331. 「阿弥陀佛」是我们真心本性的名号,念这个名号,真心本性就自然现前,不仅是阿弥陀佛加持,十方诸佛都欢喜护念,讚叹保佑。
332. 「心开」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心开的时候,到处都觉得自在安乐,因為我们的自性本来就具足无量的智慧德能、才华富贵,所以样样都会称心如意。
333. 我们念佛把目标放在西方极乐世界,纵然没有得到心开,也一定会见佛。
334. 论语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艺」,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美」,佛法讲「庄严」。我们的生活要美化,环境也要美化。但美必须以高尚的道德為根基,才是「真善之美」。没有道德的美,就像花瓶裡的花,很快就枯谢。「仁」是仁慈,推己及人。人之所以跟禽兽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够将心比心,处处能為别人著想,所以这是一个会意字,二人為「仁」,不但想自己,也要想到别人。「道」,是「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讲,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志於道」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了解、真正的觉悟。但是宇宙森罗万相,绝对不是凭思惟想像可以理解的,必须要心地清净,捨除一切妄想、执著自然明白。心地不清净,迷惑颠倒,就算事实真相摆在眼前,我们也看不清楚。「德」,是一个人心裡有「道」,外表自然流露的行為,不是假装的。凡夫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迷惑颠倒,所以要学佛,学佛身、语、意三业的行為。佛菩萨的德行,是性德自然的流露,我们凡夫要刻意去模仿;等到模仿得很纯熟,心性也会自然流露。所以佛菩萨是由内向外的表现,我们则是从外向内学习。明白这个道理,读书就懂得活用而且会有心得,觉得很快乐,所以儒家说「不亦乐乎」,佛家讲「法喜充满」。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只会读死书,读得再多也没用。
335. 生老病死,一切眾生都无法避免,所以佛陀教我们只有念佛,才不会被病苦恼害。一切病痛都是从妄想、执著產生的,尤其现代医学讲究「心理健康」,我们只要想佛、念佛,接受佛力加持,身心世界都会美好庄严,这是最圆满的心理健康。
336. 凡夫都有业障,没有业障就不会来此世间。有业障就有病苦,消除业障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念佛。
337. 「建国君民,教学為先」,建立国家首先要把教育办好,教育的目的是「思无邪」,也就是让大家都能够有正确的思想和见解。第一个要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知道自己的身分以及应尽的义务,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中国古代教育的功能,就在於防患未然、防微杜渐,让大家都有共识的标準,避免大逆不道的事情发生。
338. 中国人讲「伦常」,「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和君臣五种。君臣,在现代社会,也就是老板和员工、上级与部属的关系。「常」,是作人的基本德行,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五种德行:「仁」是推己及人,不但為自己著想,也要多為别人想想。自己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义」是义务、奉献,不要求报酬。例如:父慈子孝、君仁臣忠,这些都是本分义务的工作。「礼」是礼节,人与人之间往来要有「礼」,礼有节度,不能超过也不能不及。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以礼治国,礼治比法治更好。「智」是理智,待人处世头脑要冷静,不可以感情衝动,意气用事。「信」是守信用,人无信不立。人与禽兽不同的地方,就是因為具备这五种道德,儒家讲「五常」与佛法讲「五戒」的意义相同:不杀生是仁,不偷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慧。虽然现代社会对於伦常道德已经不重视,但是我们身為佛弟子,还是应该遵守,因為这是常道、做人基本的德行。
339. 心地纯正、依教奉行的人不会著魔,因為邪不胜正,著魔的人一定有很多邪思妄想,这些都是著魔的缘。所以一些喜欢感应、神通的人,就很容易著魔。
340. 七地以下的菩萨投胎,都会有隔阴之迷,更何况是我们凡夫,前世所造的业,不管是善是恶,遇到缘成熟的时候,都一定要受果报。所以古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為人父母者,对於儿女的教育、為他们选择朋友应该要很谨慎,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前途,影响很大。
341. 凡事都要缘分,我们学东西如果没有机缘,一辈子都遇不到善知识。
342. 「五浊恶世」在从前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在现前社会是处处可见。现代人生活很苦,不是物质上缺乏,而是精神上的苦闷。每个人都没有安全感,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大家不断的造五逆十恶,种三恶道因:瞋恚心重的将来堕地狱;贪爱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堕饿鬼道;对於邪正善恶、是非利害没有能力辨别的堕畜生道;造的恶业愈深重,生活就会觉得愈苦闷。
343. 学任何事情都要下真功夫,不能只求表面好看、在文字上拼命钻研,要真正深入身体力行,深入境界。
344. 真正念佛人,的确不会老、不会死也不生病。因為「一切法从心想生」,心中只有佛,佛没有病,自然不生病。如果一个人很健康,一天到晚想病,也会真的生病,所以要真正相信佛法,才能够得到殊胜利益。我们不念苦、不想病,日子过得幸福健康又快乐;即使往生极乐世界,也是活著走的,没有死苦。所以中国人说「返老还童」,我们真正懂得佛法的理论、方法、境界,自然不难作到。
345. 「无量寿经」具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是有道理的。从今以后,一直到佛法灭尽,这部经会救度许许多多的眾生,因為它最契末法时代一切眾生的根机,无论是性、相、理、事、因、果,都讲得非常圆满。只要能够熟读、深思、依教奉行,功夫一定会得力。如果修学其他法门、大乘经论,一定要先断烦恼,才能够入门。仔细想想,见思、尘沙,无明烦恼,谁有能力断尽?如果不能断烦恼,研学大乘经论,就容易流為学术研究,增长所知障,这点我们一定要冷静思考。
346. 「阿弥陀经」的文字虽然浅显,但是义理非常深奥、很难理解,只有善根非常深厚的人,虽然不求解,也能够深信不疑、信愿持名,获得真实利益。
347. 现在全世界的气候异常,显示人心不正常,我们要在共业中修别业,真正的念佛人,必定能够在大灾难中,得到三宝的加持护佑。
348. 出家人万万不可自大自狂,对於真正有修行的在家人,要虚心求教。佛法唯「道」是尊,谁有「道」就向谁学,浅的向深的学习。佛陀时代,舍利弗、目犍连对维摩詰居士的礼敬跟对佛是一样的;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时有两位老师,一位是出家人,一位是在家人。
349. 出家应当求一切眾生的福报、佛教团体的福报,所以四弘誓愿的第一条「眾生无边誓愿度」,如果还有「我厌恶的眾生」这就错了。四弘誓愿是我们自性的流露,如果违背自性、只求自己现前福报,那就真的错了。

350. 出家人堕落得很重,单是虚耗十方善信的恭敬供养,就是极大的罪过。一定要认真修行,才能够消业障。讲经讲得再多、听经听得再多,不肯依教奉行,业障还是不能消除。
351. 出家人一心修道、弘法利生,对於权势、名利、欲尘毫无贪染,才能够与道相应。
352. 一心念佛、清净修道,是出家人的本分。凡事过得去就好,不必太计较,只要是為大眾的真实利益,功德都圆满。凡事随缘而不攀缘;不管钱、不管人、不管事,这是出家人的「清福」。
353. 要真正发心「内养五德,外修六和」,建立和合的僧团。大家互相尊重,建立共识,这是六和的第一条「见和同解」。「共识」就是大家都依照无量寿经的教导修行。
354. 真正爱护一个和合僧团,如果自己与大眾知见不同,就离开道场,绝对不破坏僧团。人各有志,法门平等,这样的人有大福报,诸佛菩萨必定护念。
355. 真正修五德、六和,就是续佛慧命。
356. 自古以来,家庭、社会、国家、团体,想要兴盛、长久,必须遵守两个原则:「见和同解」以求人和,「利和同均」使大家生活水準差距不大。
357. 佛门道场最重要的是「五德、六和」,大家都依教奉行,这就是社会中最尊贵的团体。如果四眾弟子不能够和睦相处,不但自己本身受害,而且是毁灭佛教、破和合僧。
358. 世、出世间法都应该以「五德、六和」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两个人住在一起都会斗争,即使一人独居也不免自生烦恼。
359. 「和合僧团」為什麼难得?要四个人共修六和敬实在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自己的意见,有意见就不可能和敬。所以佛陀教我们把一切知见统统放下,大家都捨弃自己的意见,自然就会见和同解。
360. 今生我们一定要有把握,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才不枉费这一生遇闻佛法,修学净土法门。

361. 无量劫来,生生世世,我们学佛都走错了方向;只有这一世走对了。能够遇闻「大乘无量寿经」,是第一稀有的大福报。夏老居士说对於这个法门,能够真正认识,专修、专弘,真正是亿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个。遇到而不能够深信,专修专弘的,也算是有福报,只是还没有成熟而已。大家要珍惜这个殊胜稀有的因缘,认真修学。
362. 提供优良的读书环境,帮助读书人安心求学,这是為国家培育人才,真正的大善。
363. 修行的根本是「观念」,观是看法,念是想法。我们的想法、看法有错误,把它修正过来,这就是修行。可是一个人,要真正知道自己的过失,非常不容易。中国古人说,唯有大圣贤,才能知道自己的错误,我们天天对照经本,都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染污非常深重,所以修行,一定要把自己身心的污染,点点滴滴都去除乾净。
364. 佛法讲「精进」,进就是进步、不落人后,真正的佛法,永远走在时代尖端,绝对没有跟著时代走的。因為如果不能走在时代尖端,佛法就不能做到契机契理,眾生也得不到真实利益。
365. 佛法修学的纲领是觉、正、净,也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平等觉,不但是修学的纲领,也是修学的次第。平等的心一定清净,但是心清净不一定平等。换句话说,心地清净虽然可以开智慧,但是不圆满,一直要到平等心现前,智慧才会究竟圆满,也就是成佛。
366. 往生的标準,就是大势至菩萨所讲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简单的说,就是专想专念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不夹杂,不间断。不但不能想世间法,想断烦恼,想一心不乱、想度眾生都是妄想。只有一句阿弥陀佛是正念,除了一句佛号,其餘都是妄想。
367. 「信為道源功德母」,文殊菩萨是七尊佛的老师,信心第一,「七」代表圆满,正是说明一切诸佛都是以信心為根本。世、出世间法成就的第一个条件,都是要有坚定的信心,所以六种信心当中,「自信」最重要,而一个人成就的大小,也一定跟他自信的深浅成正比例。
368. 孔子三十而立,「立」就是立定志向,一个人没有志向,成天醉生梦死,一辈子都不会有成就。我们念佛求生净土,这是世出世间的第一大愿,也是最究竟圆满的大志愿。
369. 佛的心清净平等,菩萨心是修行六度,声闻修四諦,缘觉修十二因缘,天道修上品十善和四无量心︵慈悲喜捨︶,人道修中品十善及清净五戒,修罗道修下品十善,但是瞋嫉心重。饿鬼道的主因是贪心,畜生道是愚痴,堕地狱最重要的因素是瞋嫉心。由此可知,十法界眾生都有他的因缘,我们仔细反省,就会晓得自己属於那一道。想要出离六道、超越十法界,唯有念佛求生净土一个方法而已。
370. 净宗修行的宗旨、目标,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目标是「大乘、无量寿、庄严」,宗旨是「清净、平等、觉」。「无量」是指圆满的性德,在一切无量之中,以寿命為代表,表示才能、智慧、德行、相好光明等等,统统都无量;「庄严」是说外相具足真、善、美、慧。只要我们依照「净而不染、正而不邪、觉而不迷」的宗旨努力修行,前面的目标一定能够达到。修行的方法是「念佛」,无论用观想、观像、持名都可以,重要的是不违背修学宗旨,如果念佛很认真,心裡还是迷、邪、染,这样念佛一定有偏差。
371. 「改进」,要把自己的毛病习气改掉才会有进步。
372. 自行、化他不相妨碍。化他是尽心尽力帮助别人,帮助他觉悟、看破、放下,帮助他对净土生起信心,念佛求生净土。自己修行是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对於自己的修行也会有利益。
373. 世间人过年是喜事,欢欣鼓舞,觉悟的人却觉得很悲哀,正如普贤菩萨所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距离死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近,一年比一年近,那来的快乐?这是觉悟的看法。所以学佛要时常保持高度的警觉心,了解事实真相,用高度的智慧解决问题。世间人只看眼前,眼光短浅;只有觉悟的人,眼光远大,才能看到事实真相。
374. 佛菩萨告诉我们,眼前有福,将来没有福,这个福报是假的;眼前快乐,将来不快乐,这个乐也不是真的。所以一般人看修行很苦,觉悟的人很明白,只有修行成就才是真实永恒的快乐。
375. 世间人的慈悲多半是感情用事,佛菩萨的慈悲,则是建立在理智、智慧的基础上。没有智慧,慈悲多祸害。
376. 道场有教化眾生的使命,教化眾生不一定是讲经说法,法门无量无边,领眾修行与讲经说法的功德都是一样。而能够作到身心清净,起心动念都如法,当眾人的表率,这是真正的教化眾生。
377. 净宗讲「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个菩提心,最重要的就是知道生死事大,轮迴路险。真正相信极乐世界,所以要捨弃轮迴、求生净土,这是无上的菩提心。一向专念,就是一个方向、一个目标,二六时中以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念念都是极乐世界。
378. 佛法就是学「觉悟」,破除眾生的迷情、执著。迷惑的人杂念多、妄想多,处处分别执著。觉悟的人,心地清净,没有妄念。所以迷惑的人事情很多,觉悟的人什麼事都没有,天天都是天下太平。
379. 真正愿意放弃经教、老实念佛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澈底觉悟,一种是善根非常深厚。这两种人,都能够在很短的时间裡成就。如果不是这两种人,就会有疑惑,「疑」是菩萨的最大障碍。真正相信净土法门的人,一句佛号已经足够,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以净土法门来讲,则是信心清净,得理一心不乱,成就念佛三昧。
380. 佛法修行在形式上有在家、出家。实质上都是以「三福」為根本,「孝亲尊师」是根本中的根本。
381. 出家认真修行,培养自己的品德学问,教化眾生,就是孝养父母。
382. 修行最高的目标是「清净」,心地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表现在外面,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落实在生活层面上,则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和十大愿王。
383. 我们修学的标準是「无量寿经」,它的内容不仅包括戒定慧三学和三归依,同时也具足眾戒。尤其是三十二到三十七品,更是我们日常生活起心动念、言行举止的準则,其中三十五品就是佛陀為我们正授五戒法,这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
384. 参禪可以得定而很难明心见性,是只有身戒清净,心戒不易清净,换句话说,杀、盗、淫、妄的念头如果没断,所以不能开悟。我们念佛得不到一心不乱,持咒不能够三密相应,问题都在这裡。所以戒律是修行的根本,「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没有根本,修行想要成就非常困难。
385. 学佛发心了脱生死,应该认真遵守五戒十善,如果真正持戒修善,一天虽然只念十声佛号,也决定往生;否则就算一天念十万声,也不能往生。可见得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要真正从心地上,把烦恼、无明统统放下、完全捨离,修行才能成就。
386. 大乘佛法虽然多,而以「布施」為中心。布施就是捨、放下。在菩萨六度裡面,持戒、忍辱属於无畏布施,精进、禪定、般若属於法布施,所以整个佛法,自始至终就是教我们「捨」,能够捨得乾乾净净,就是成佛。
387. 佛所说的无量法门,都是教我们去除妄想和执著。「因戒生定,因定开慧」,所以修学的枢纽是「禪定」,戒律可以帮助我们心地清净、得禪定,只有禪定能够克服烦恼执著。心清净到一定程度,自然就心开意解,自性智慧显露。
388. 「戒」是规矩、威仪。佛的行住坐卧,言行举止,自然都合规矩,我们学戒,就是学习佛陀一切的行為。
389. 从清净心生出的慈悲,没有分别执著,一切平等,所以称作「大慈大悲」。清净和慈悲,是一体的两面。从大慈悲中能够显露清净心,由清净心中,才能生出大慈悲心,二者是相辅相成。
390. 「修行」是改正我们错误的思想和行為,凡夫不知道自己错在那裡,所以要读经,用经典教训来对照心行,把自己的思想言行,与经典不相应的地方,加以修正,才叫做修行。
391. 「燃香」的意义,是表以身心奉献,供养三宝、供养眾生,发愿留下这几主香疤,时时提醒自己要尽心尽力帮助眾生,牺牲奉献。
392. 世尊教出家人要时常摸摸头,提醒自己為眾生、為弘扬正法认真修持,牺牲奉献。所以佛教我们燃身、燃臂供佛,这都是比喻,并不是真的把身体、手臂都烧掉。观世音菩萨都需要千手千眼广度眾生,凡夫只有两隻手,帮助眾生都来不及,怎麼说还要燃掉呢?
393. 「行菩萨道」,就是过菩萨的生活,菩萨是觉悟的人,我们凡夫迷惑颠倒,所以要学觉悟。修学的方法是首先要读诵经典,然后认真求解,把经典的教训,作為自己思想、言行的标準,跟自己的生活融合成一片,这样就是「行菩萨道」。
394. 「礼」的精神,不外乎「自卑而尊人」。在日常生活中,与大眾相处,能够使别人不讨厌自己,这就是「礼」。
395. 修福要把握机缘,不需要等待,譬如捨财,有多少就捨多少,如果要想等钱多的时候再做,往往会丧失机会。但是修福要有智慧,知道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才能真正利益眾生。
396. 大乘人的心地清净,没有分别执著,所以看起来豁达又洒脱。有的人外表看起来很洒脱,但是心裡一点也不清净,这样子不能称為大乘人。
397. 学佛最重要的是「愿解如来真实义」,如果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是绝对得不到利益的。
398. 华严经上说:「不修普贤行,不能圆成佛道」,所以普贤行是佛法裡面最殊胜的行门。无量寿经上说:「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可见得极乐世界就是纯一普贤菩萨的法界。我们既然发心求生极乐世界,对於普贤行应该要用心学习。
399. 普贤行是什麼?整部华严经,就是普贤行的典范,裡面有圆满的理论、详细的方法、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表演给我们看。普贤行的特色,是广大、平等的心行,只要远离一切分别执著,无论是圣人、凡夫,所有的生活行為,都可以称為普贤行。所以它的内容多彩多姿,非常丰富,裡面没有善恶、是非、邪正的分别,一切平等恭敬。凡是有相对、对立的想法和作法,都不是普贤行,都不能圆成佛道。因此,普贤行不能做表面功夫,一定要从内心修起。